——木斋著《读懂红楼梦——甲戌本评点研究》
木斋著《读懂红楼梦——甲戌本评点研究》令人耳目一新,可谓激活大众对古典名著《红楼梦》的理解思路,促使学术界红学研究的思维转型,作者以独特的破解与转译手段植入文本剖析全过程,亦即是《红楼梦》的写作史,解答“脂砚斋是谁?”的元问题,抽丝剥茧地判定,脂砚斋对石头记的重新书写,有理有据的创新性阐释,成为解开《红楼梦》层层迷障的总钥匙。
一、大文学史的破译法
方法论的革新是学术研究的思想利器,陈旧知识谱系的封闭格局在跨越与融合的综合指引下得以破除,木斋先生深入《红楼梦》的研究方法,强调整体性的深度破译,正如作者在专著前言宣称:“我不是索隐派,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考据派,而是采用我独自创造的方法破解《红楼梦》之谜。”木斋先生清晰地意识到拘泥固有文献的方法局限,但新方法并非意味放弃史料文献的基本功用,作者秉承“原典第一”的学术原则,遵循“逻辑推断、史料验证”的路径,呈现“联系”与“流变”的样态,形成思想史、哲学史、艺术史、学术史有机整合的大文学史观。
木斋关于书中黛玉的出生时间、相关人物原型、隐秘家族谱系等细节的推测颇为精彩,作者逐一用史料查验证明。首先,李煦家族1716年举子,而且是“二十余年未举子,佳儿新得小如孙”,此前二十余年没有举子生育孩子,所生为男孩子,并非黛玉。沈槱元诗作的最后一句附言:“第三如夫人十月坐蓐”,如果找到了这位第三如夫人十月坐蓐所生的孩子是个女孩,基本能证明作者正确的逻辑判断方向。《李煦年谱》尽管没有相关记载,李煦的《虚白斋尺牍》却给出了答案,李煦在1716年有《寄京中三弟》:“我于九月十五日添得一子,十一月廿四日添一女,并以附闻。”李煦正是在1716年十一月廿四日添一女,在1723年抄家之际,正好七岁,随后进入到年底年初之际,一路辗转,逃进曹府开始了寄人篱下的人生。
其次,书中的林如海即为李煦的原型。在书中第二回林如海出场的介绍中进行验证,书中第二回写:贾雨村担风袖月,偶然游到维扬,特意点明林如海到任的时间为到任一月有余。推测到任一月有余,正指的是脂砚斋的出生时间,因为,如果此书为脂砚斋所写,必然会处处留下作者人生的重要事件的蛛丝马迹。从书中逆向验证史料,李煦十月十九日接到朝廷盐政任命,到脂砚斋出生时间的十一月廿四日,为一个月零五天,故曰“一月有余”。此处隐约介绍黛玉的出生时间及自己的少女时代。
最后,木斋预测黛玉应为母子与书中贾雨村共同逃亡。李煦家族抄家,定会有三人出逃的信息痕迹,应该是男性一人,即书中的贾雨村,女性一人(当时还没想好这位女性的身份,或是保姆,或是其母),以及幼女一人。《年谱》随即应验,李煦家族在抄家过程中,报病亡三人,妇人一、幼女一、男子一,完全吻合于书中雨村携带黛玉入府,只不过隐去了妇人一的情况,妇人,其实就是黛玉的生母,书中写黛玉入府是由于母亲贾敏病故,来为书中女主人公黛玉入府作为托词。
二、《红楼梦》的成书历程
木斋先生矫正前人对曹雪芹的固有认知,指出这本书的主要作者是一位女性,她的笔名是脂砚斋,是当时的另外一位织造李煦的女儿。作者详细梳理了《红楼梦》成书的来历和经过,指出脂砚来源于黛玉,断定石头记的“重评”实质乃是“重写”。
脂砚斋出生于1716年11月24日。曹颙原名连生,就是后来书中贾琏名字的来源,熊赐履是康熙皇帝和曹寅的共同的老师,香菱原名英莲,和黛玉一样,也是作者脂砚斋本人书中的化身。
脂砚与黛玉都具有女性写作者的意旨。脂为化妆嘴唇和脸颊的胭脂,黛为黑色描画眉毛的颜料,皆为女性所专有。砚为古人书写工具的笔墨,黛则为黑色颜料,脂砚斋的“砚”与黛玉的“黛”也是合二为一的关系。书中两人第一次见面,作者借宝玉之口说:“西方有石名黛,可代画眉之墨。”此处的黛,指的是代玉写作此书。“有石名黛,可代画眉之墨”,翻译过来,黛玉就是“代玉写作”的意思。
由于是女人写书,又是写作自己一生的恋情故事,为儒家思想所不容,她不能署名,也不能明目张胆将自己的笔名正式署名,于是在早期的版本中,每一回都署名:脂砚斋重评石头记。重评石头记,就是重写《石头记》的意思,通过这样的方法来为自己署名。
木斋专著从第十三回总评到第十五回总评构成逻辑推理的完整闭环。第259页阐明:“此书的评点也并非脂砚斋来担任评点人,而是由原作者以畸笏的名义来评点,开始的评点并非艺术性的评点,而是作为审稿人的审稿意见出现,因此,本一回的评点题目为:‘脂砚代写红楼梦,畸笏初评秦可卿’。”再到第293页的完结:“总体来说,第十五回是一个小小的界碑,标志了脂砚斋重写石头记对石头旧作的阶段性的完成,从下一回开始,脂砚斋就要重接从凡例以来的新故事。”
三、《红楼梦》早期版本演变
版本的问题,实际上是此书在上述背景之下的写作过程和传播过程的反映和体现,只有安放在上述的背景基础之上才能给予深度解读,才能具有正确的版本认知;同时,版本过程也反过来印证了此书的这一作者背景。此书之所以拥有如此之多的版本,正是由于过程的异常复杂的作者背景以及波澜起伏、一波三折的写作过程和早期传播过程。
木斋教授依照版本的先后顺序,从庚辰本、甲戌本、戚序本、甲辰本、程甲本标识《红楼梦》的流变历程,并将它们作为写作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里程碑,指出彼此之间的关系,尤其“关注戚序本之于甲戌本和庚辰本之间对脂砚斋的切割”从而以版本演变侧面证明了脂砚斋正是红楼梦的作者。其中详论敬请参见木斋先生原作。
田 源(四川美术学院通识学院副教授)
标签: